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陕西省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

2024-09-23

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考察,走进展厅听取当地周秦时期历史文化介绍,仔细察看何尊、逨盘等珍贵青铜器,了解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等情况。习近平说,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来源:新华社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 AATU

由天大设计总院设计完成的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建于宝鸡市石鼓山风景区内,总用地面积约5.08万平方米,西靠石鼓山,东接茵湘河,背山面水,南临301国道,地势西高东低。


总平面图© AATU

宝鸡是我国的“青铜器之乡”,青铜器博物院则是“青铜器之乡”的载体,是周秦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宝鸡市的龙头旅游景点。青铜器出土往往充满了生机和神秘,也使人们对远古文明产生深深的震撼。因此,青铜器博物院的建筑设计必须具有历史的厚重感,是含义深远、震撼人心、造型厚重的统一体。


青铜器博物院与石鼓山生态文化公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与“石鼓观台”遥相呼应,但又各不相同,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功能。石鼓观台着重体现石鼓文化,青铜器博物院抽取青铜器破土而现,横空出世的场景的作为建筑创作的主题。


剖面图© AATU

实景图© AATU

天大设计总院张华总建筑师回想当年的创作历程,在博物院的建筑设计中,凝练浓缩了具有中国千年历史文化特色的建筑语言来打造大气、凝重、端庄的建筑形象。建筑形体采用对称的手法,平面布局集中而又有分散变化,以现代展览空间需求为主,同时吸取中国传统院落布局的精髓。在造型和风格上,把传统的建筑形象以现代的材质和手法传达出来,使其与石鼓山上的仿古设计的“石鼓观台”产生对比,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感,以标示历史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力求达致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使建筑植根于周秦故土,青铜之乡。


实景图© AATU

在博物院的建筑设计中,采取了一系列极具地方特色和历史传承的建筑符号。


入口门阙:阙是我国古代设置在宫殿、城垣、陵墓、祠庙等大门两侧,标示地位尊崇的高层建筑物,因此也叫阙门或门阙。阙门起源于周代,历经汉唐,延续至明清,从未中断。


实景图© AATU


实景图© AATU


宝鸡是“周秦王朝发祥地”,具有深的周秦文化。因此,设计采用周秦阙门的形制,在青铜器博物院入口设有阙门,一方面突出历史的厚重感,另一方面暗含周秦文化之意。同时门阙以三层递进,形成序列空间,导引着参观者向上走进博物馆。


实景图© AATU


覆土建筑:黄土是陕西地区常用的建筑材料,厚重的土坯墙体是当地的建筑特色之一。陕北窑洞是我国最早的覆土建筑。设计中运用这一元素,将博物院主体墙面设计为接近土坯墙的材质和色彩,比较封闭、厚重,并在覆土屋面上设置绿化,使建筑基座如黄土中生长出来一般自然质朴。


实景图© AATU


实景图© AATU


青铜文化:青铜器作为博物院的主题在设计中得到强调。椭圆形的共享厅内外均采用青铜板饰面,在黄土高台的衬托下如破土而出的青铜器,玻璃材质的顶面向茵湘河方向倾斜,于山水之间熠熠生辉。


室内实景图© AATU


室内实景图© AATU


室内实景图© AATU

雨歇天青风声遒 ,石鼓山中暮色稠 

阳关三叠襟古意 ,阙台铜鼓塬上秋 —— 张华

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的设计以中华民族发源地的黄土高原文化,风土人情和地理环境生态为构思创意的出发点,从统领总体的环境大局入手,厚积薄发,大开大阖;同时,注重环境及地域文脉的理念,细部环节精雕细刻而整体大气简练。设计体现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美学内涵,建筑风格自然古朴,独特,源于历史与地域而推陈出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博物院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国宝”,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规划下,一座座新时代国家文化殿堂相继落成,传播着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每一位设计人都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己任,尊崇热爱中华文明,以匠心铸造精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丨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院

建设地点丨陕西省宝鸡市设计时间丨2006年
竣工时间丨2010年
建筑面积丨34100平方米
设计团队丨张华工作室、设计五院所获奖项丨教育部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一等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二等奖、中国建筑设计奖(建筑创作)银奖

相关新闻